强国家弱社会背景下的新浪微博实名制研究《四》
传统媒体的表达尺度经过“把关人”的重重过滤,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之后,网络言论生态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国家想方设法 削弱其复杂性 ,实现对网络言论的有效监控,而网络实名制被视为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胡 凌( 2010 : 185 )对网络实名制的法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巢乃鹏 、周玉黍 ( 2009 : 144 )对南京大学小百合社区实名制前后的敏 感话语比较研究 发现, BBS 的实名制并没有带来敏感词言论的比例下降。何 威( 2011 : 204 )发 现水木社区实名制引发了校园 BBS 用户的社会行动与抗争。由于校园 BBS 是 由官方教育机构举办的,需要服从政府的领导,而新浪微博则是市场行为的产物,或许相对有较大的言论自由。在既往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市场化媒体是中国言论的一种解放性力量。那么,运营商在微博实名制政策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的利益何在?
由于微博实名制涉及政治、商业、文化等多方面的传播关系,本研究选择了它作为个案展开研究,收集了这一政策实施前后一年间的质性数据展开分析。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于对新浪微博的参与式观察、用户访谈和观点摘编。本文的研究问题是: 一项互联网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过程中,起到推动和阻碍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背后又有何利益考量?其成败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吸取?
二、 微博实名制的赋权与收编
(一)新浪微博前台加V实名认证
早在 2009 年 微博这一社会化媒体开始兴起时,新浪微博就采用了 加 V 实 名认证的模式。最初的新浪微博 加 V 认证 是一种被动身份认证,即用户提出认证要求后,新浪审核 加 V 。后来在业务迅速发展,在争夺市场先机的动机下,新浪微博采取了主动认证的方式,即运营团队列出一份社会名流的名单,每个员工都有一定的任务量,要将这些名人拉到新浪去开微博,这样为新浪微博积攒了“第一桶”人气。新浪的“群众运动”是硬性规定,任务每周完成一次,每个员工定额完成一个名人和两个记者的工作量。而且光注册不算,必须要保证“拉来”的用户足够活跃,同时通过实名、上传头像以及 发 7 条 留言的要求,方算合格。当时几乎所有中国的知名媒体高官和著名记者都被纳入到这一名单中,若名人没有时间,新浪微博的工作人员还可以代为开设微博,并且代为发布信息,许多人都“被微博”了。在某种程度上,加 V 认 证的名人战略是新浪微博获得先发优势的保证,吸收新浪博客运营经验,使用明星和名人将用户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来,并以仰视的角度“围观”自己的偶像“开坛说法”。新浪微博前台加 V 实 名认证造就了大量的网络意见领袖,有助于增强加 V 用 户的言论传播能力,因为在匿名制条件下,别人对博主的身份不敢确认,因此缺乏必要的信任。当微博博主被实名认证后,他在微博空间中的话语权就会大大增强,因为他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带到了微博空间中,相当于复制了现实社会的社会结构。加 V 认证的用户中虽然不乏政府、体育、娱乐等方面的社会精英,同时公共知识分子、媒体人也在微博空间中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再加上企业主等大量中产阶层实名用户的加入,更是拓展了网络公民社会的力量。从新浪微博的名人认证范围可以看出各种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哪些类别的用户具有社会声望;而农民、工人、学生都不在认证之列,这已经构成了媒介歧视。
有了名人的榜样在前,普通用户 对加 V 趋之若鹜。因为这代表着一种身份,而微博也成为个人广播台。个人申请 加 V 的 条件相对苛刻,必须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演艺、体育、文艺界人士;或是在公众熟悉的某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或是知名企业、机构、媒体及其高管;或是重要新闻当事人。同时还需要在微博中使用实名,提供准确详实的身份说明介绍,确切可验证的即时联系方式,如邮箱、单位和个人电话,以及身份及工作证明的扫描件,证明系本人申请。如果是机构官方账号还需要盖有红色公章的公函。
由于微博认证代表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有网友“ @ 刘明 – 刘志祥”甚至将实名认证视为一种公民权利,认为新浪拒绝其实名认证是一种社会歧视,“我甚至认为不应该有专门针对名人的实名认证机制。名人本来就垄断了大量的话语资源平台,微博理应成为相对草根的自主交流平台。推动身份认证的背后是各大网站的商业利益,如果各大门户网站在妥善解决利益分配后形成一个微博联盟,公众将能够更加平等公开地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