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家弱社会背景下的新浪微博实名制研究《二》
(二)对技术可实现性的担忧
除了对微博实名制的法律依据提出质疑,还有一些人从技术、成本、程序等角度对微博实名制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特别是在韩国因网络安全拟取消网络实名制,以及我国 2011 年底的用户信息数据库泄露事件之后,微博实名制的安全性就值得疑虑了。
很多人认为,微博实名制时机未到,国内欠缺维护信息安全的技术和法制基础,即使是第三方管理用户信息也可能导致外漏;可操作性不强,缺乏有效的诚信机制和信息核查体系以保证后台实现真正的实名;实名制不应该是自上而下强制性的,应强调公民自愿,真正实现言论自由。此外,网络上流行的身份证号码自动生成器也对微博实名制构成了威胁。盗用他人身份证号码在微博实名制实施过程中将成为普遍现象。
王四新认为,微博实名制的缺点之一是其对运营成本的要求。如果将维护现在的“可实可不实”的状态确定为一个基数,包括运营商的成本包括处理违法信息的成本。“政府要强行让运营商对每一个用户的资格进行审核的话,其运营成本会有大幅度的增加。这对于运营商提高服务质量来讲,显然起到是阻碍的作用。” 2
目前微博实名制的实现主要是以手机实名制为基础的,采用身份证号码与手机绑定的方式进行验证,但是这种方法比较常规,很难像户籍制度那样由国家权力机构强行实施,更何况假户口的存在也不在少数。
(三) 对微博表达权的担忧
联合早 报( 2011 )指 出,实施微博实名制“受较大影响的人士估计有四类:一、被当局列入黑名单的异见人士,他们将更难使用不同名字注册账号;二、想公示地方官员劣迹证据(例如公款消费账单、淫秽照片等),又担心被打击报复的网民;三,利用微博打击政治对手的体制内‘深喉’;四、想发牢骚又不愿意负责任的民众。其中,真正人数庞大的,当属第四者。”
与 Twitter 相比,微博之所以在中国如此受重视,现在围绕是否实名又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媒体在公共领域社会表达功能上的缺失引起的。这也是为何中国很多用户并非将微博视为虚拟世界,而是现实场所的原因。微博中不仅只有谣言和事实,还有观点。缘于观点认同的差异,实名者未必能言,不实名者言未必是禁言。实名制只能说明我们对言论自信心不足。谣言不可能彻底消失,不要将谣言归结于微博;并不是不追究造谣者的责任,对个人的伤害当然要去追究,只是这与微博实名与否并无关联;谣言是言论自由的副产品,不能为了谣言而损害言论自由。
